2011年7月31日 星期日

「愛滋」教育,是「手牽手」的教育,不是「礙眼」教育!

愛滋行動聯盟是一群關心愛滋教育與提供愛滋感染者服務的夥伴所組成的聯盟。在參加兩次北區的公聽會時,我們一直聽到部分與會人士擔心同志教育會讓孩子變成性氾濫、會散播愛滋,他們對愛滋及對同志的無知、誤解與污名,令我們深深感到不舒服。對於國中小學的愛滋教育與同志教育,我們想表達意見。

針對在100726日媒體報導中提到,教育部國教司黃子騰司長說「愛滋病只要跟小朋友說沒有『握手就會感染』這回事,不需要提到怎樣的性行為會得到愛滋;所有與性行為相關的字眼,在小學階段都會刪除」。還有,教育部吳清基部長提到:「將修正『性取向』的定義,並刪除『礙眼』的字眼,改用中性字眼來教」。對於上述兩點,我們強烈表達反對的意見!

「預防重於治療、保健重於預防」,這樣的觀念是醫療體系不斷告訴民眾的,也就是說,要防治愛滋病應該是從預防感染愛滋病毒做起,而預防之道就要透過愛滋教育從小教起。現行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已經將安全性行為及愛滋病防治納入課程中,這不僅是台灣這麼做,也是全球的趨勢,愛滋教育應該要從小落實。而且,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UNAIDS更指出,汙名及歧視是防治愛滋最大的阻力,愛滋教育要擴大到接納、關懷愛滋感染者。

但從黃司長的論點,我們不禁擔心,只告訴小朋友沒有『握手就會感染』愛滋這回事這樣就好,卻不教導學生怎樣的性行為會得愛滋,遇到求知慾較強的學生,難道要學生自己上網GOOGLE嗎?等到學生長大了,發生性行為沒有採取保護措施而感染愛滋,這要怪:「老師沒有教嗎?」刪除小學階段所有與性行為相關的字眼,當學生問起:「爸爸媽媽怎麼會生我的?」,難道老師要回答:「爸媽發生『一種』行為,然後就生下你了。」還是「你是從石頭蹦出來的…,長大你自然就會懂了…」諸如此類的話?

另外,不教安全性行為能預防愛滋,卻只教哪些日常社交行為不會傳染愛滋,是一種消極的作為,無助於防治政策。我們可以設想,學生若面臨班上不幸感染愛滋的同學,或或有機會面對愛滋感染者,只知道:「這是一群『不知道是什麼行為』感染到愛滋病毒的人」,請問學生會用甚麼樣的態度面對他們?再者,愛滋教育若不強調「只有高危險行為、沒有高危險群」的概念,那麼同志學生就會背負著「高危險群」的罪名,他們長大後因為沒有學過什麼是安全性行為,而暴露在愛滋風險中,然後衛生署及一些所謂的專家學者再操刀指著他們說:「從統計數字來看,你們就是危險的一群。」,「礙眼」教育對愛滋防治會有幫助嗎?這樣子的無知恐懼、愛滋教育與性教育大步倒退,不僅對未來國家主人翁的健康注下潛在威脅,傳到國際更是貽笑大方的負面影響!

愛滋教育和同志教育都是生命教育的根本,讓學生從小學習如何自我保健,才是防治愛滋病的最佳方法。讓學生認識及接納身邊性傾向不一樣的人,才是性別多元教育的重要核心!在此,我們呼籲,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的委員們,請不要成為污名愛滋與同志的幫兇,盡速通過實施性別多元教育!

發言單位:愛滋行動聯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